在新能源夏澜苑小区服务中心南侧步道转角,一座心形嵌套结构的宠物公厕近日成为新晋“打卡点”。由60余根废旧木棍搭建的主体框架经过七彩水性漆的点缀,在春日暖阳下流转着柔和光泽。这座占地不足2平方米的微型建筑,不仅解决了困扰小区多年的宠物粪便治理难题,更成为基层治理中“变废为宝”的生动注脚。
故事始于一次普通的周例会。保安队长常立新在汇报时提到:“巡逻时常见业主揣着狗便袋满小区找垃圾桶,夏天尤其尴尬。”这个细节让物业团队意识到,尽管已设置20处宠物拾便箱,但30%的低使用率背后,是业主缺乏“仪式感”的深层需求。水电主管蒋伟盯着园区改造剩下的废旧木棍突发灵感:“用这些边角料搭个有造型的宠物厕所,既环保又能引导文明习惯。”
4月2日说干就干,保安队利用周末收集齐60根长度不一的木棍,队员们戴着棉纱手套逐根打磨,48小时的细致作业让每寸木料都触感温润。“尖角要磨成圆弧,不能让毛孩子受伤。”队员们半蹲着工作的身影,成为园区里一道特殊的风景。水电组则展现专业功底,参照北欧宠物设施设计图,创造性采用传统榫卯工艺连接主框架,外层心形代表物业与业主的共治初心,内层小爱心寓意人宠和谐,双层结构既增强抗风能力,又形成视觉记忆点。
最妙的点睛之笔来自管家团队。黄春凤提议的七彩涂装方案得到全票通过:“彩虹色既呼应儿童游乐区的活泼氛围,又能让文明养宠意识潜移默化。”赵伟经理带领团队利用3个下班后的傍晚,用环保水性漆细细涂刷每根木条,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渐变色彩,让原本质朴的木构建筑焕发出艺术气息。如厕区铺设的椰糠沙垫层,更是源自苗圃修剪下的天然材料,兼具除臭吸水功能。
如今这座被业主亲切称为“爱心驿站”的宠物公厕,日均使用量达到20余次,周边地面的宠物粪便量下降60%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有业主主动送来旧毛巾作为垫料,形成"共建共享"的温馨循环。
当废旧木棍经过21双手的打磨拼接,当七彩漆料在木纹间流淌成诗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功能性建筑的诞生,更是基层治理从“问题导向”到“价值创造”的美丽蜕变。每道光滑的木棱都镌刻着服务者的匠心,每抹明快的色彩都传递着社区的温度——这正是新时代社区治理最动人的模样,于细微处见真章,在共建中暖人心。